专题:2024浦江创新论坛
转自:上观新闻
今天上午,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团队撰写的《大国大城创新之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战略研究》在2024浦江创新论坛上发布。这本书从全局视角出发,聚焦上海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大议题,开展理论研究、典型案例分析和现实问题探索,面向未来提出了科创中心建设发展方向。
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战略规划研究室副主任胡曙虹介绍,《大国大城创新之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战略研究》遵循战略研究的理论及方法,从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三个层面展开。全书共分5个篇章,从“战略引领—主体支撑—创新加速—空间响应—面向未来”5个维度逐次呈现,希望给业内读者带来启发。
要对基础研究构筑新的认知
对于创新全过程中的“0—1”基础研究环节,本书指出,基础研究议题和组织模式当前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已进入“大小科学并存”时代,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加剧,基础研究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议题呈现复杂度提升、学科融合深化、成果转化加快等特征。基础研究的驱动力量呈现出自由探索、兴趣导向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的特征。同时,科研范式变革对有组织的基础研究提出更高的要求。
放眼全球,美、英、日等发达国家愈发重视基础研究并加强战略布局,并建立了基础研究经费来源多元化投入机制。近年来,美国全社会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经费比例超过15%,占GDP比例超过0.4%;英国分别是15%左右和0.2%左右,日本分别是15%左右和0.4%左右。
面对基础研究发展的趋势之变,研究团队认为,上海需要对基础研究构筑新的认知:首先,需要在全社会层面形成推动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重要性的一致认识。其次,需要依靠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学家,以及围绕顶尖学者形成师承团队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一批青年科学家队伍。再次,要优化管理,以“选对人、选好题”为核心,建立科学合理的决策体系和管理模式,优化资助机制,通过项目或研究平台引导科研机构发挥主体责任。最后,要为真正从事基础研究的少数机构和少数科学家营造宽松包容的科研环境,充分激发科学家的创造性,鼓励他们啃硬骨头、闯无人区。
探索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
对于创新全过程中的“1—10”环节,研究团队认为,新型举国体制是进行重大基础研究突破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的一种重要的系统性制度安排。有别于传统的举国体制,新型举国体制是一个基于全球视野、聚焦国家需求、更加强调开放的体制。新时代背景下,要把握战略性科技攻关任务的变化和需求,发挥新型举国体制在战略关键领域系统谋划、整合资源上的优势,不断完善新型举国体制下科技任务攻关的组织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分配机制、评估机制和保障机制等。
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使命来看,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应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以最大限度调动和激发全社会科技创新能力和活力为手段,坚持政府主导加市场配置,坚持开放竞争、合作共享,坚持精准施策、精细管理的原则,构建规划引领、机制创新、组织保障、制度规范为要素的组织管理体系,让上海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典型示范和管理创新试验区。
三个维度谋划未来科创中心建设
未来10年,是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向“强功能”奋进,进入全面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团队认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应从全球视野、国家战略、城市发展三个维度精心思考、谋划和推动。一是立足国际视野,为全人类科技进步提供原创成果。二是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加快形成强大的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国际影响力和引领力、高水平科技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科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为科技强国建设作出重大贡献。三是赋能城市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率先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制度体系和创新生态,更好发挥科技创新在“五个中心”建设中的引领作用。
在发展思路上,本书指出,未来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应以“打造集群一促进联系一营造环境”培育区域创新生态系统,通过集聚基础要素,培育一流主体,加强连接协同,坚持自主演化和开放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首先,从构筑高水平人才高地、打造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和科研平台、布局产业新赛道、培育一流科技企业等方面打造创新集群。其次,加强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拓展国内国外合作伙伴网络并促进深度联系。最后,要回归生态系统演化的核心,营造少干扰、强服务、审慎监管的创新环境,构建现代化科技创新治理体系。
栏目主编:黄海华
新浪声明:所有会议实录均为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者审阅,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