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张燕北

  近期多位曾阔别行业的基金经理或研究员重返公募,这一人才流动新趋势引发关注。业内表示,公募近两年频现人才“回流”,背后原因主要是市场环境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变迁,也反映出公募对人才吸引力的增强。人才“回流”或将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但面对行业生态的巨大变化,这些“回流”人士仍面临一定调整。

  公募频现人才“回流”

  行情动荡下,公募行业频繁出现人才“回流”现象。

  西部利得基金近日发布公告,宣布董伟炜被增聘为西部利得新动向的基金经理,并将同时担任公司绝对收益投资部总经理。这是公募投资人士回流的最新案例。董伟炜曾任光大保德信基金基金经理,于2020年11月离任后,加盟汇华理财担任权益配置总监。他被誉为“Alpha猎手”,投资中遵循增强GARP策略进行选股,寻求在合理估值下实现公司成长。

  一个月前,前鹏华基金研究员赵乃凡在“奔私”数年后选择回归“老东家”,被增聘鹏华致远成长基金经理。无独有偶,知名基金经理王垠也在“奔私”半年后重回招商基金怀抱。公开信息显示,王垠2017年3月至2023年5月在招商基金任职,去年5月至11月在北京源峰私募基金工作,之后再度加入招商基金,并于近日重新管理其之前管理的一只产品。

  此外,2010年的股基冠军孙建波在“奔私”十年后,于去年9月重返公募,新东家敲定格林基金,并于去年底出任公司副总经理。同样在去年,孙晔伟出任长安基金总经理和李道滨申请设立公募基金公司等,均是人才回流公募的代表性案例。

  尽管投研人士重返公募前几年就有相关案例,例如徐彦、于洋、方建、梁均等,但近两年明显增多。对此一位基金研究人士称,“回流主要是其个人职业发展路径的选择,不排除受到市场环境变化或内部竞争的影响。从市场环境看,近两年资本市场波动加剧,叠加私募监管日趋加强,一些基金经理可能会考虑重回公募,以寻求更稳定的发展环境。”

  排排网财富理财师姚旭升直言,在市场行情较好时,公转私对基金经理吸引力很强。第一,私募操作灵活限制较少,方便他们执行自己的投资理念,也更容易抓住市场机会。第二,对于绩优基金经理,私募业绩报酬比较可观。

  “不过近两年市场总体行情不佳,私募产品募集存在一定难度,搭建优秀的投研团队也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做到,因此生存面临较大挑战。而公募拥有更广的渠道资源,强大的平台实力和成熟稳定的投研团队,在震荡市中抗风险能力较强,不少优秀人才顺应市场变化,选择回归公募。”他说。

  华南一位公募市场部总监称,“这反映出一种人才流动新趋势。事实上,近几年许多公司为吸引和留住人才,积极推进薪酬改革、推行员工持股计划、选择平台化经营,对人才的吸引力增强,基金经理在行业内的流动明显增多,‘奔私’等现象明显降温。”

  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公募投研人士“回流”现象是市场发展和人才流动的结果,将为行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对于回流人员而言,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是首要任务。“近年来,资管生态经历显著变化。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和扩大开放,公募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这些变化对公募行业的投资策略、产品设计、客户服务等方面都产生深远影响。”上述市场部总监说,“例如,公募基金平台化已成为近年来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平台化意味着公司将更加注重资源整合和协同效应,而不是过度倚重单一基金经理。”

  因此,重返公募的投研人士需要经历一个“再学习”的过程,重新熟悉并掌握公募基金的投资流程、风险管理以及公司文化等方面的核心内容。同时,由于公私募在投资策略、客户群体等方面存在差异,基金经理还需调整投资理念和风格,以更好地适应公募市场需求。

公募迎来人才“回流”潮!  第1张

  基金经理回流公募对投资者和行业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盈米基金指出,基金经理回流可能会使产品的投资策略、风格发生变化,从而对基金业绩表现有一定影响。对于投资者而言,如果持有的基金产品发现更换了基金经理,可以继续持有一段时间进行观察再考虑是否赎回。

  姚旭升则表示,公募是一个完全市场化的行业,从业人员的流动属于正常现象,是市场充分竞争优胜劣汰的表现。人才回流公募可以为行业注入新鲜血液,整合出新的投资理念和投研体系,对于公募的发展和投资人的利益均起到了正面的推动作用。

  人才是资管行业的核心竞争力。盈米基金建议,基金公司可以通过优化激励机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关注基金经理的职业发展路径等措施,吸引和留住优秀基金经理,同时提升基金业绩和公司竞争力。

公募迎来人才“回流”潮!  第2张

  “近些年,人才的职业诉求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除了公司品牌、薪酬和晋升发展空间以外,公司的经营理念、工作氛围和职场环境,也是吸引人才的关键因素。” 姚旭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