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之勇】
政府应在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一个多方协同的财务审计体系,让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税务部门能够无缝衔接,携手联动。
孙勇
近来,会计师事务所遭遇多事之秋。继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因涉金通灵造假案被江苏证监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处罚之后,普华永道也陷入了造假旋涡。作为恒大的审计服务方,普华永道多年来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财报,为恒大“遮风挡雨”,误导了众多投资者,充当了恒大弄虚作假的帮凶。而这两起重大的造假案,只是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和普华永道造假污点的一小部分。连日来,多家上市公司分别与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和普华永道解约。受此影响,审计行业陷入严重的信誉危机。
机缘巧合,上周末我参观深圳的一个画展,与一位会计师事务所的大咖劲哥相识。劲哥在会计师事务所工作了近20年,是业内颇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在彼此介绍身份时,劲哥听说我是证券时报的记者,就感到有些不好意思,自嘲地说:“我这个行业的从业者,都快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了!”
接下来一番细聊,我从劲哥口中得知:目前,深圳会计师事务所的日子很不好过,人心浮动,很多从业者纷纷跳槽、转行。劲哥和他朋友的事务所里就有好几位优秀人才辞职了。
网上有人发帖称,会计师事务所的从业者很拼也很忙,由于工作的时效性要求,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强度很大,很多业内人士称自己的身体处于“加速折旧”中。我就此向劲哥求证,劲哥表示认同,并吐槽说,这个行业非常“内卷”,竞争异常激烈。
不过,劲哥认为,相对于工作强度大和“内卷”,更大的挑战来自审计行业中蕴藏的风险。他举例说,会计师事务所接一单IPO,甲方支付的费用通常在600万元―1000万元之间。作为乙方的会计师事务所为了完成对拟上市甲方的财务审计,投入几十个人,连续工作5、6个月是常态。即使会计师事务所全体工作人员尽职尽责,也很难保证对甲方的审计不出纰漏。因为一家拟上市公司在多年运营中的财务流水太多,审计起来非常麻烦,不仅需要会计师认真投入,也需要银行、税务部门倾力配合。而事实上,银行和税务部门往往对会计师事务所爱搭不理,配合度相当有限,这就让审计的最终效果打了折扣。一旦甲方成功上市,在全社会聚光灯的共同监督下,被曝财务弄虚作假,为之审计财务的会计师事务所就要承担连带责任,不仅要回吐甲方之前支付的费用,还要接受监管部门甚至司法机关追加的惩罚。
依据行规,作为乙方的会计师事务所服务、审计的甲方公司如果成功上市,甲方公司一般会长期聘请这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自己的财务审计方。接下来审计该上市公司的信披财报,就会成为这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常规工作。如果该上市公司刻意弄虚作假,会计师事务所即使不被收买,想履责从严审计,也未必能审计出其中的“猫腻”,因为会计师事务所在申请调取该上市公司的资金或缴税流水时,银行与税务部门常常以各种理由不配合。
基于以上原因,劲哥感叹:会计师事务所的收益与风险远远不匹配。他认为,在防范上市公司财务造假方面,仅仅敦促会计师事务所归位尽责并辅以严刑峻法是不够的。他希望,除了目前采取的监管手段外,政府还应在顶层设计层面构建一个多方协同的财务审计体系,让会计师事务所、银行、税务部门能够无缝衔接,携手联动。如此多方施策用力,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不力的问题。
我认为,劲哥的说法不无道理,故记录其言,写成此文,供有识之士参考。
(作者系证券时报记者)
本报专栏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