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夏时报
记者 吴敏
“偷走你财富的不一定是小偷,也有可能是不断下跌的利率,3%的增额终身寿即将成为历史,需要配置的抓紧上车”、“一降再降,短短一年,又见证保险利率历史,抓住3%最后上车机会”……
近日,某寿险公司将于6月底停售预定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产品,取而代之的将是预定利率2.75%的产品的通知引发外界高度关注。下调预定利率再一次唤醒了保险代理人的工作热情,微信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平台上随处可见这则消息,保险代理人配文呼吁消费者抓紧上车。
2024年以来,30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84%一路下降,至6月18日已跌至2.5%以下,6月19日又以2.498%开盘。受访业内人士均认为,从防控利差损风险角度,寿险行业或主动进一步调降传统险产品预定利率。
预定利率再次下调
《华夏时报》记者从业内证实,某险企应公司风险管控要求,将在6月30日停售利率3.0%的增额终身寿险,并于7月1日起上市预定利率为2.75%的2024年度新款产品,这一产品已经报备成功。
另一中小险企高管也向本报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公司还没有跟进,但也拖不了太久。随着10年期国债利率持续走低,定价利率也会同步下调,但大公司和中小公司的下调幅度可能不同。”
西南证券分析师杨杰峰指出,与2023年8月1日保险行业全面停售预定利率3.5%的寿险产品相比,本轮调降预定利率是险企应对公司风险管控要求的主动行为,而非监管正式发文引导后的被动调整。
险企主动下调预定利率背后的逻辑不难理解,当前,存款利率、资本市场收益整体处于下行态势,保险公司投资端收益下降。此举主要为避免保险公司长期利差损,降低当前给付压力。
预定利率主要参考市场利率来设定。自2022年9月15日,国有大行挂牌利率时隔7年再度迎来调整之后,2023年调整频率大幅增加,一年内三次下调,分别是2023年6月8日、9月1日以及12月22日。
就2023年12月22日而言,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官网先后更新了人民币存款挂牌情况,下调存款利率,其中3年期、5年期定存利率均下降25个基点。调整后,三年期定存挂牌利率击穿2%整数关口,降至1.95%,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
中小银行也不例外,今年6月以来,诸多中小银行机构对存款利率进行了调整。其中,甘肃银行将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由3.0%下调至2.6%,下调了40个基点,为该批下调存款利率幅度最大的中小银行。
“市场利率不断下调是保险公司下调预定利率的主要原因。” 北京联合大学管理学院金融系教师杨泽云指出,保险公司的投资收益随市场利率不断下降而下降,那么预定利率就需要下调,否则,保险公司要么自己贴钱,要么铤而走险投资高收益高风险产品,二者都不利于保险公司持续健康发展。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行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随着利率中枢的下行,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也呈现出下行趋势,因此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和结算利率也需要相应下调,以避免潜在利差损风险的累积。”
的确,来自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保险业财务投资收益率为2.23%,是2008年之后首次跌至3%以下,综合投资收益率为3.22%,这与3%预定利率之间的“利差”已经微乎其微。
相比车险亏损,增额终身寿险带来的亏损要严重的多,因为车险是一年一亏,而增额终身寿险一旦出现亏损,少则三五年,多则十数年。
保险资金配置以固收类资产为基础,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数据披露,2023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27.67万亿元,其中债券占比45%。平安证券分析师王维逸在研报中指出,近年来,主要长期券种收益率低位震荡、利率中枢下行,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自2017年4%左右下行至目前2.5%左右,同时长久期债券和优质非标资产供给有限,且权益市场波动较大,险企投资收益波动较大,行业利差损担忧情绪加深。此次部分险企下调增额终身寿预定利率至2.75%,符合市场预期。
防范利差损风险
那么,下调预定利率对保险公司有哪些影响?
“下调预定利率,相当于保险产品成本下降,而对客户而言,则是价格上升。当然,对于不同的保险产品影响也略有不同。”杨泽云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于储蓄性质较强、期限较长的保险产品,如增额终身寿险、年金保险等,影响相对较大;而对一些纯保障型的保险产品、如定期寿险等,则影响较小;对于期限较短的保险产品来说,则影响基本可以忽略,如短期医疗险、健康险、意外伤害保险等。
杨泽云认为,短期来看,下调预定利率导致一些保险产品价格上涨,从而影响消费者需求,但从长期来看,则有利于保险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保险销售中,行业往往会突出保险产品可写入合同的较高保证收益优势,作为销售的亮点,的确也对消费者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下调预定利率,或者降低刚性收益的保证水平,的确会在投资属性方面影响保险产品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周瑾说道。
但周瑾也指出,越来越多的客户对保险产品功能的认知不局限在收益率,也重视保障属性和服务质量,因此下调预定利率对销售端和现金流的影响有限,保险公司也完全可以调整销售策略和提升服务质量来弥补。
需要指出的是,实际中,因爆出预定利率下调的消息到实际高预定利率产品的停售有时间差,一些保险代理人常常借此进行“炒停售”而达成较多交易,短期内使得保险公司保费收入快速上升。在杨泽云看来,这对于追求保费收入规模的保险公司而言,短期可能是利好,但这些公司需要注意未来的经营风险,如果实际投资收益率不能达到预定利率,则可能引发偿付能力风险。
一位负责投资业务的险企高管也曾向《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当前债券收益率下降,股市波动较大,非标资产荒,在这样的背景下,险企本应收缩负债端业务规模,但去年行业定价利率从3.5%降至3%的换挡期却冲刺规模,这不仅加大了资产配置难度,还加大了利差损风险。
该高管指出,过去卖的产品利率更高,与现在实际投资收益率之间的差距更大,行业利差损高峰尚未到来。
杨泽云认为,如果市场利率持续下降,则保险公司应该继续下调预定利率。
“今年以来,代表无风险收益率的不同期限长期国债收益率均下降到2.5%左右甚至更低,加上股票市场波动剧烈,未来获得高于3%长期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周瑾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从资产负债匹配的角度,适时下调预定利率,并减少负债成本的刚性,是监管和行业都希望调整的方向。
“按照趋势的研判,市场利率中枢进一步下行是大概率事件,所以保险资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也很可能还会下降,因此保险公司也会相应跟进下调产品预定利率和结算利率。”周瑾说道。
杨杰峰指出,参考日本寿险公司从负债端入手应对利差损风险的措施,调整负债端产品结构并调降产品预定利率水平是其缓解负债成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长期利差损风险积累加剧的背景下,我国保险行业的总体负债成本有望在保险公司和监管部门内外部协同发力的帮助下继续降低。